我家寶寶2歲2個月,面對別的小朋友一來,就趕緊主動讓出來……
滑滑滑梯,她正在爬樓梯上去。有別的小朋友跑過來也準備上,她有點害怕似的立馬就下來了,讓別人上去。
有時候我會扶著她說你先上去玩,小朋友排隊等你上去了再上,但是她還是要下來。下來了后,我會問她是否還想玩,她說想,就讓她上去繼續,但是小朋友又跑過來的時候她依然馬上下來讓別人上。
別的孩子一來,寶寶“主動退讓”,這就代表她“弱勢”嗎?
如果我們把孩子的這個行為解讀為“沒必要的謙讓”,我們會隱隱擔心:
孩子在社交中會不會顯得比較“弱勢”???
是不是不夠自我?
會不會以后也容易放棄自己的正當權利?
而對于2歲2個月的孩子來說,如果是他自主選擇的行為,那一定是“在他看來非常必要的”。
比如:
敏銳覺察到有一個動作幅度更大、速度更快的“小危險”靠近,與其半路被擠被推搡,還不如我先下來清清爽爽。在孩子看來,這可以是自我保護的必要;
對于爬上滑滑梯這個過程,“只能有一個人在爬”,不能2個人或更多人同時在爬,或者我爬的時候后面不能有人,如果有人,“他先我后”我才舒服從容。
在孩子看來,這就是我“內心的秩序”,這可能是此年齡段特有的“秩序敏感期”的表現,可能還存在別的必要性。
大人要做的是
相信孩子當下本能的自主選擇,
一定對他自己來說是有必要的。
花時間觀察和揣摩孩子的這種選擇,
是“階段性”的?
還是“性格個性方面的表現”?
“階段性”的意思是指,隨著年齡的增長,能力的提升,自然會好的。
比如:體能方面的大動作水平、控制自己身體機能、熟練掌握在高處穩定自己又與同伴擦肩而過的能力等,都會得到提高;情緒社交方面的情緒調節能力、社交意愿和沖突處理能力、從陌生到熟悉的友誼建立的經驗等,都會逐漸豐富。
那么,我們就放下心來,平復內心“成人的焦慮”。
“性格個性方面的表現”是指,不僅在爬滑滑梯這一件事情上,孩子選擇退讓,在其他事情上,對其他成人和兒童,幾乎都有類似的“主動退讓”且內心委屈的表現,或者孩子的“自主性”比較欠缺,容易受環境、他人的影響。
那么,這就需要父母加強培養孩子的“自主性”。
什么是“自主性”?
從字面來看,自主就是“自己做主”。雖然人不能“隨心所欲”,但體會到“我可以控制自己,還可以對環境有一份影響力”是特別重要的心理能力。這就是“自主感”。
1.5-3歲,兒童人格發展需要是:發展自主感,體驗意志的實現。
兒童開始“有意志”地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:
他們可以前一秒說要吃蘋果,下一秒又說不要吃了;他們喜歡說“不要”,甚至會對媽媽說“不要穿這一件衣服,太難看了?!?/span>
他們需要不斷去自己決定,需要一些權力,來體驗和證明“自己可以說得算”……
這種自主感的表達是人格發展的養料,會讓一個孩子真正有機會成為他自己,并體會到自己在環境中的力量和重要性。
所以,媽媽需要自己判斷,孩子的“主動退讓”時傳達的是“我想讓就讓”,“我自己決定”,沒有任何委屈、傷心的話,那么這個選擇恰恰是孩子“自主性”的體現,接納和認可就夠了。
如果孩子的“主動退讓”,是被迫的、不情愿的、委屈和不高興的,那么就需要幫助孩子加強自主性了。
培養“自主性”的原則和方法
1
適當地成全
在非原則性的事情上,盡可能詢問孩子的想法,允許和配合孩子實現小愿望。比如:穿哪件衣服,貼紙怎么貼,玩哪個玩具等。
但不是一味的順從,原則性的事情上,需要適當限制,比如:說臟話或者打人等。
還有一些規則是個性化的,每個家庭的規則與底線不同。
比如,有些媽媽吃完飯必須第一時間洗碗,讓孩子等待,媽媽洗完碗,再陪孩子玩;有些媽媽可以放下正在洗的碗,去陪孩子玩。
不同的家庭可以有不同選擇,但重要的是,孩子學到了什么?
孩子是學到了:“我重要,其他人不重要,別人應該隨叫隨到,完全配合我的”?
還是學到了:“我重要,別人也重要,我也需要等待和配合別人”?
所以,成全可以成就孩子的自主感,但成全一定是適當的,不是絕對的。
2
安全地放手
除了“適當地成全”,父母還需要“安全地放手”,比如:給予獨立探索的自由,鼓勵力所能及的嘗試等。
提到放手,也不是絕對的,我們會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放手,比如:我們可以小步地、循序漸進地放手……
向上滑動閱覽轉載聲明
金寶貝從沒有停止過對科學育兒的思考,每一篇文章我們都會經金寶貝育兒天團審核發布。本文由Eleven王行老師原創與審核,版權歸金寶貝總部所有,歡迎分享給更多的寶爸寶媽。我們一般只接受微信公眾號的轉載,如需轉載到外部平臺,請留言或私信我們獲得授權。
幫助孩子發展內省智能和自控能力
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選擇附近中心
預約早教試聽課與兒童成長測評
www.bdyjsc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