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女寶3歲多,注意力不是很集中,比如講繪本,總是亂動、打岔,喜歡邊玩玩具邊聽書;我們告訴她專心一點,她也不理,批評她她下次還這樣,如何提高孩子的專注力?
金寶貝育兒天團王牌專家Eleven老師這樣分析
我們結合影響專注力的因素來分析,或許會更懂孩子:
一、個體因素
1
腦發育水平
大腦額葉是專注力的控制中樞,一般要到7歲時才達到成熟水平。通常,4歲兒童能保持專注3~5分鐘,5歲兒童在適當的教育和環境下,能保持專注10分鐘,6歲兒童能保持15分鐘左右。因此:
對孩子專注力的期待要合理,需要符合年齡和個性特點。
運動(尤其是大動作運動)有助于感覺統合,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水平。選擇孩子喜歡的運動,每周保證一定的運動時間。
2
需求、興趣、情緒
專注力還受孩子的需求、興趣和情緒的影響。因此:
要保護和激發孩子的興趣。
比如,一開始孩子是天然得對繪本上的圖畫很感興趣,但維持不了多久,自己翻一翻就沒興趣了,父母可以用適當的方式幫助孩子發現更多的樂趣。如,親子共讀,在孩子指出他認識的圖畫時,用比喻、互動、唱歌的方式聯系生活實際(太陽公公,你好啊,太陽公公下班了,月亮婆婆上班了,晚上到了,星星出來了,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t……),這樣,孩子會更投入。
允許孩子“有情緒”。
如果希望孩子的情緒馬上好起來,或壓抑和否定孩子的情緒,那么孩子的情緒只會越來越大或很久都過不去。只有等情緒慢慢穩定下來,孩子才有可能把更多精力和能量用在需要專注的事情上。
二、環境因素
環境很吵、很亂;或有更新奇的、好玩的東西等,都會干擾孩子的注意力。因此:
1
避免過多的視聽刺激。
注意控制電視機、iPad、手機等電子屏幕的音量和持續時間。比如家里長時間地開著電視,電視的聲音像背景音樂一樣,孩子在做別的事,沒有專心看電視,但似乎也不是完全不知道電視里演的內容。這種伴隨性的間接的被動的關注,如果成為一種習慣,會對專注力有一定程度的損傷。
三、教育因素:父母的言行
孩子的專注力是在外界環境,特別是成人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。因此父母要:
1
做好榜樣
父母能夠靜下心來專注于一件事情時,往往對孩子是直接的影響。比如:孩子看書時,父母也在專注地看自己的書;父母的聲音輕柔,以身作則地維護安靜、舒適的環境;父母在專心做事時,可以告訴孩子:什么時間是提供幫助的“陪伴時間”,什么時間是不能被打擾的“專注時間”等等。
2
不打斷、不嘮叨
孩子小的時候,保護注意力就是在發展專注力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:不要輕易打斷。比如:追著喂水喂飯、追著問要不要上廁所、重復說教、批評或不必要的指導等。
因為,這些都是過多的聽覺刺激。像“鬧鐘”一樣,習慣性地提醒或催促孩子:“快點快點”、“抓緊抓緊”、“專心點專心點”等,孩子之所以不聽,是因為他知道你還會再催促。
3
簡化語言
提要求時,語言一定要簡潔,通常主謂賓格式就夠了,短句子最好。比如:“玩具先放下,眼睛看著書”。便于孩子理解和記住。
不必反復贅述“原因、后果”,進行長句子式的說教。一次提的要求不要過多,可以結合肢體語言。如:走到孩子身邊,蹲下來,用手遮一下玩具,再說:“眼睛”。只用短詞提示。保證孩子先把注意力看過來,再進行短句子的溝通。
向上滑動閱覽轉載聲明
金寶貝從沒有停止過對科學早教和輕松育兒的思考,每一篇文章我們都會經金寶貝育兒天團專家審核發布。本文由Eleven王行老師原創與審核,版權歸金寶貝總部所有,歡迎分享給更多的寶爸寶媽。我們一般只接受微信公眾號的轉載,如需轉載到外部平臺,請留言或私信我們獲得授權。
本文轉載自金寶貝早教鄭州官網www.bdyjsc.com,如需轉載請務必標明出處!謝謝